本报讯 (记者 刘俊清) 新年伊始,一贯被视为中低端的国产手机,纷纷向3500元以下区间的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。尽管价格有所提高,但相比于三星、苹果等大品牌,高“性价比”仍是国产手机的长项。业界认为,国产品牌“接地气”特点明显,更容易通过生态系统建设“打动”消费者。
近日,小米发布了新一代旗舰手机产品,5.7英寸大屏的小米NOTE,在小米掌门人雷军对新手机的产品演示中,拿来和小米NOTE对比性能的则是苹果的iPhone6 Plus。一贯被人视为中低端、千元机的国产手机,眼下正在向中高端市场“高地”发起一轮冲击。
挑战中高端的底气来自于2014年国产手机在市场上的不俗表现。数据显示,去年第三季度,在全球5大智能手机厂商中,华为、小米和联想占据三到五名,合计占据市场份额15.5%,同比增长4.1%,而头两名的苹果和三星尽管合计占据37.1%的市场份额,但同比却下滑了7.1%。在国内市场,来自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,小米和华为都曾在单季度销量超过三星。
国产手机挑战苹果的机会在哪里?一是来自于价格。尽管价格不局限于千元低端市场,但国产手机擅长的仍是“性价比”。二是来自于4G。从3G“飞跃”4G,是一线城市不少消费者更换手机的重要原因。三则在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互联互通。未来硬件终端的竞争,将是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。国产品牌能够“接地气”的与本地家电厂商、可穿戴设备厂商进行合作,也就更容易通过生态系统建设“打动”消费者。不过,在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CEO张毅看来,国产手机进军中高端市场,价格高并不等于利润率高,“不要忘记当年波导、夏新、熊猫等国产手机品牌在狭小的利润空间挤压下全军覆没的教训。”除了卖硬件之外,国产手机还必须通过拓展服务来创造出新的盈利模式。